话语不仅仅具备表述功能,还具有构建功能。话语的构建功能意味着,能够最终靠表述赋予表述对象以某种社会含义。通过型塑社会认知,表述层面上的话语内容变成构建层面上的社会实践,形成由掌握话语权者主导的社会秩序。就其本质而言,话语权力不是一种真正为国家法律或政策所明确承认并固定下来的制度性权力,而是一种影响国家公共政策选择、公众行为偏好的观念性力量。如果特定阶层能够对同一性质的事件进行不同性质的社会认知框定,本身就展现出一种反映话语构建社会实践的权力关系。
结构性种族主义不是天生的,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观念所构建的。种族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源自西方文化,其社会认知基础是差别论。种族主义,或者是通过不一样的种族之间的生物特征得出的种族差别论,如生物种族主义;或者基于不同族群文化特征、发展程度确立的文化差别论,如文化种族主义。结构性种族主义是一个以种族差别论或文化差别论为心理基础的社会系统。它由两个子系统组成:一是社会实践系统,这表现为种族歧视的社会实践系统或结构,如立法、制度、政策等;二是社会认知系统,这表现为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或社会心理,如宗教文化、传统观念、理论学说等。结构性种族主义的两大子系统中,社会实践系统和社会认知系统是相互促进的:社会实践系统固化、强化社会认知系统,社会认知系统为社会实践系统提供合理性支撑。但是,结构性种族主义的社会实践系统的最初建立,背后推动力量往往是有关种族主义的社会认知系统。
在美西方,掌握话语优势的社会精英阶层实际上掌握了构建种族主义社会实践系统的话语权力。在一个社会或组织中,每个群体掌握的社会资源不完全一样,其话语构建能力自然也不完全一样。话语构建能力的不同意味着,话语表述过程及其结果会形成一种主动与被动、优势与劣势、塑造与接受的社会关系结构。美西方的政客、政党、媒体、研究机构、跨国公司等,控制了公共话语的生产与散播,对种族主义文化的产生具有支配性作用。人们时常有一种困惑,即国际人权公约、各国国内法都公开禁止种族主义,为什么当代各种各样的形式的种族主义仍然大行其道?这就说明,法律虽然在某个时期充当了种族主义的帮凶——在美国社会的许多领域,法律和政策被用来构筑歧视性社会结构,成了制造、加剧社会不平等的工具——但绝不是种族主义的唯一根源。
历史和现实均有力证明,结构性种族主义是美西方社会精英话语构建的产物。从历史来看,种族主义思想15世纪在欧洲大陆起源,后由英国殖民者传播到北美地区,由此开启北美地区几百年的种族主义社会实践系统。在19世纪,类似“白人和黑人的种族不平等”是“天生的标签”的流行观点,不绝于耳。就现实来看,“9·11”事件后,美国通过制定《爱国者法案》《实施外国人刑事驱逐法》,引入国家安全出入境登记系统,加大对或外来移民的人身限制与信息监控。上述歧视特定群体的立法之所以能够在自诩为“民主灯塔”的美国得以通过或施行,与美西方社会政客、媒体等社会精英长期以来有关“=”的话语构建所塑造的社会认知有关。这种社会认知影响立法者和社会大众,最终以反恐和国家安全为名出台对或外来移民的歧视性措施,从而形成施加于国内社会的实践系统。
20世纪以来,人种学、种族优越论、黑人进化不足论等生物种族主义的理论被国际社会予以严厉批判,生物种族主义的言行也为许多国家立法所禁止。但是,这种立法禁止模式有较大局限性,即没有明确禁止文化种族主义言行。当前,基于文化差异或文化身份认同的文化种族主义不仅没有被根除,反而借助社会精英的话语构建而越发隐蔽地存在与发展。
文化种族主义强调文化差异或文化身份认同,在文化多样性理论下将不同文化群体区分为自我和他者,将文化差异视同为种族差异,以“文明优劣”来证明“种族优劣”,进而以保护文化纯洁性为名构建以文化隔离系统、种族排斥系统为核心的歧视性社会文化结构。西方一些学者将冷战结束鼓吹为西方文明对其他文明的胜利,进而建构起了维护西方文明优越性与纯洁性的文化霸权主义话语。文化霸权主义话语看似没有宣扬种族主义,却通过渲染他种文明的侵略性、文明冲突论等来构建文化优劣论,进而潜移默化地型塑文化种族主义的社会心理认知。在冷战后时代,强调文明冲突、文化对抗的种族主义学术话语大行其道,构成了种族不平等、偏见、歧视的新的理论基础,促成了文化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正当化。
为什么结构性种族主义在美西方仍然顽疾一般的存在?那是因为,在生物种族主义尚未得到彻底清算的背景下,文化种族主义却借助社会精英的话语构建在美西方社会巩固、强化种族差异、文化差异的社会认知系统。这种社会认知系统具有强大的观念影响力,进而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每个方面维持结构性种族主义的社会实践系统。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团队将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发现的棱蜥新种命名为招龙棱蜥(Tropidophorus vongx),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分类学》(Zootaxa)。
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是一首“无心插柳”之作,也是足以载入中国乐坛史册的曲谱。
8月7日,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在海南岛东南海域发现的陵水36-1气田新增探明储量顺利通过国家相关部门评审备案,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为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勘探过程中实现了海洋油气勘探理论领域的创新,填补了全球技术空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有明确的目的性部署实施16项重点任务,其中“双碳”标准重点任务8项、“双碳”计量重点任务8项。
“安全认知,日见清晰;安全研究,路阻且长;安全行业,大有可为;紧跟创新,保障发展……”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的一番总结,折射了AI(人工智能)时代安全大模型行业的发展现状。
8月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公布。对于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上述负责人解释,目前,在运跨省区输电通道主要输送煤电、水电等传统电力,新能源电量占比较低。
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近日,我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用电需求持续攀升。7月31日,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6座梯级水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顶峰保供,高峰出力超过7000万千瓦,创历史新高。
记者7日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电子系方璐教授课题组与自动化系戴琼海教授课题组在智能光芯片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与现有训练范式不同,我们摒弃了反向传播,另辟蹊径,构建了光神经网络的对称传播模型,仅用光学系统的前向传播就可以实现高效高精度光训练。
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基于科学突破,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等科学正在开辟、引领新产业方向;产业前沿技术交叉融合更加迅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深层次地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依赖新型基础设施,颠覆性技术创新一旦获得成功,就能快速地发展成为通用基础技术,快速重塑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
科技兴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要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以改革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台风过境时,沿海港口和航道是重点受影响区,需加强对港口码头、航道及航道设施的安全监管。
雄安站是近些年铁路客站中首例建成的拉开站场,在站房中心位置形成光廊。雄安站对各系统设备做统筹,首次结合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置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大型枢纽客站能耗管控。
北京时间8月6日14时4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年8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国家卫生健康委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机器人作业,离不开人工精准操控。上升、平移、张爪、安装……半空中,机器人的“手臂”和“手爪”在高压线上轻快地“舞动”。
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短缺等挑战,如何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对人类有意义且有市场价值的物质?人工合成淀粉项目便是其中一个尝试。
随着全球对绿色能源需求的增长,太阳能光伏技术正快速地发展,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高效率和低成本而非常关注,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光伏技术”。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要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加强新医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增强系统观念和前瞻思维,把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要求下,学科交叉研究成为促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举措。
在众多锂电池阳极材料中,锂金属阳极因其具有最高的理论比容量和低电化学电位而受到持续关注。